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作者: 时间:2024-06-03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原创性论断,首次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创造性地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赋予其全新的政治、历史和文明内涵,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对于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所决定的,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民族理论来源,根植于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传统,内化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践。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共同体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始终把民族问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组成部分加以解决。民族解放、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民族融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主题,而民族融合又是民族生命力之体现和社会主义目的之所在,对此形成了三个规律性认识。


一是要想民族融合,必要政治统一。正如列宁所言,只要各个不同的民族组成统一的国家,马克思主义者是决不会主张实行任何联邦制原则,也不会主张实行任何分权制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国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


二是要想民族融合,必要人心相通。列宁始终主张文化交融和共同教育,反对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的“精致的民族主义”;提倡铲除民族之间的种种隔膜,使各民族的儿童在共同的学校里打成一片。


三是要想民族融合,必要建设真正的共同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他们批判资产阶级“虚假共同体”,将共产主义界定为“真正的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建设真正的共同体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只要冒充普遍利益的“虚假的共同体”仍然存在,只要冒充人类普遍价值的“普世价值”仍然大行其道,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共同体理想,便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远大理想,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


大一统理念及其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文化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发展壮大,根源就在于对大一统理念的推崇和实践。


首先,大一统打牢了中华民族作为超大规模政治共同体的制度与文化基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中央集权大一统政制的王朝国家,通过实行编户齐民,建立郡县体系,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制度保障,实现了多民族统一于相同的政治共同体。西汉把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主导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夯实了大一统政制的思想文化基础。大一统理念及其实践,从此成为中华大地各区域性政权的共同政治追求和古代中华民族的集体共识。


其次,大一统塑造了中华民族和谐相处之道与中华文化认同之道。判定一个民族是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不是种族,不是血缘,不是地缘,而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只要接受了大一统的礼俗文化和典章制度,就是中华民族一员。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重视最深层、最持久的中华文化认同,正源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三,大一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中国的国家建构历史,既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帝国,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西方文明是“分”的逻辑,不断把大帝国切割成小国家;而中华文明是“合”的逻辑,由各民族交融成大中华。历史上,很多西方帝国在强盛一时后随即烟消云散,很多西方民族国家短暂统合后又分崩离析,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文明能以国家形态延绵几千年而从不中断,这正是今天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要遵循的独特历史传统。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领域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回应时代主题,解决现实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现实成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心任务。经过长征洗礼,中国共产党从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发展成为全民族先锋队,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将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结合,将政治国家建构与民族共同体建设统合,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国家形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将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开展民族识别,推进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形成党的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将民族工作重心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形成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向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实践,是中华文明大一统理念的现代转型,是对西方传统民族国家理论的全面超越,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进一步坚定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理论自信。


(作者马忠才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编写组成员,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教授)


川公网安备 51160202511677号 | 版权所有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 地址:广安市广安区滨江东路98号 | 邮编:638000 | 电话:0826-2256123